主持人:张军,今天我们来聊聊你一路走来的滑板生涯。你的起点是什么样的?
球速体育张军:起点很简单,也很戏剧化。小时候家门口有个小广场,砖石地面像一块未切开的木板,踩下去就有节奏感。我在那儿第一次真的把一个简单的前滑滑对了方向,那种感觉像听到了一段新乐句。其实那时并不知道“滑板”这个词代表什么,只知道车轮在地上画线的声音特别迷人。
后来才知道,热爱不是一瞬的冲动,而是一连串的练习和坚持。
主持人:那时候的你,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张军:最大的挑战其实不是技巧,是时间和自律。白天上学,放学后赶到广场,天亮下山才回家。夏天酷热,冬天寒风,脚踝的酸疼、皮鞋磨脚的痛都成了日常。我以为自己能依靠天赋,但很快发现天赋不会自动转化成成绩,必须靠日复一日的重复来打磨。很多人看到你站在台阶上做一个看起来很酷的动作,忽略了背后无数次跌倒、无数次地重新站起来的过程。
这些细节,才是滑板生涯最真实的底色。
主持人:当时有没有遇到贵人,帮助你走出泥潭?
张军:有。记得第一次参加一个小型比赛,几乎没有人看好我。赛前教练给我一个简单的建议:放轻松,别把比赛当战争。结果我在这场并不出众的比赛里完成了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连续动作,虽然没拿名次,但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flow”的意义——动作的连贯性胜过单一的高难度。
之后,认识了一些同样热爱街头文化的朋友,我们组成了一个小团队。那是我真正的起点,因为有伙伴,有互相监督的压力,练习变得更有方向。
主持人:你提到的“flow”,具体在你的训练里是怎么体现的?
张军:Flow不是一蹴而就的状态,它来自于对节奏的感知和对失败的容忍。训练时,我不追求一次性完成高难度动作,而是把一个动作拆分成若干小步骤,逐步拼接成完整的线路。每次repetitions之后,我会坐下来回顾哪一步卡住了,哪一步已经流畅。
渐渐地,动作之间的衔接就像音乐中的过门,顺畅而自信。与此我也开始关注身体的长期健康,拉伸、恢复训练、营养摄入,都成为日常的一部分。很多人只看到亮点,没看到背后的汗水。作为品牌的一员,我更愿意把这份真实讲给更多人听到。
主持人:你对滑板这项运动的理解,和你现在的角色有什么关系?
张军:现在的我,既是选手也是经验的传递者。我的理解是:滑板不仅是一个个人的技艺展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勇敢尝试、敢于摔倒、快速复盘、持续改进。这个态度也体现在我和团队的日常里:互相鼓励、互相纠错、在失败中找机会。为了把这种精神带给更多年轻人,我们还开展社区活动,带他们去更广阔的场地练习、讲解安全要点和比赛策略。
对我来说,能把自己经历的故事讲给下一代,是对滑板生涯最好的致敬。
主持人:在你看来,稳定的装备与伙伴的选择,怎么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张军:装备与伙伴是你能否持续在赛道上走下去的基础。好的装备能降低受伤风险,让你更放心地尝试新的动作;而有同路人、同伴的陪伴,则给你在挫折时的支撑和在成功时的共鸣。市面上有各种品牌推广,选择合适自己的才是有效的投资。我个人在成长阶段和现在,都在不断尝试、筛选适合自己的装备。
比如在脚感、缓冲、轮子的耐磨性方面,挑选标准越来越严格——不仅仅是为了“酷”,更是为了长期的生存和表现。滑板运动其实是一种健康的挑战,装备与伙伴的配合,是你能走多远的关键。
主持人:经历了初期的磨砺后,你的滑板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能和我们分享这些年里最重要的转折吗?
张军:最重要的转折,是把个人热情转化为可持续的职业路径。早期的比赛成绩固然重要,但真正推动我前进的,是对训练方法的系统化,以及对外部资源的理性整合。我学会把训练时间分配得更科学: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技巧分解练习、场地轮换、恢复与休整的时间都被列入日程表。
与此我开始参与品牌的合作,学会用商业化思维去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但不丢掉初心。品牌合作不是单纯的代言,而是一种资源的整合:从技术支持、生产材料的选择、到市场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滑板生涯并不只属于个人的舞台,更是一个可以影响更多人的平台。
主持人:你如何看待品牌在这个阶段的作用?传播、产品、团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张军:品牌的作用不是单向的宣传,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产品的研发要贴近运动员的真实需求,只有体验过痛点的人,才能提出有力的改进意见。团队的建设也很关键——一个有活力的团队,能把个人的成长扩散成集体的提升。传播层面,讲好故事、传递价值,是让更多人理解滑板文化的桥梁。
我个人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更看重他们愿意投入到社区建设、训练方案的透明度,以及对运动员健康与职业生涯的关注。好的品牌,能帮助你把资源放到更可持续的路径上,而不是一夜爆红、一夜没落的循环。
主持人:在你看来,传承到底应该以什么方式进行?
张军:传承不是复制,而是传承精神与方法论。精神层面,我希望把“敢于尝试、敢于跌倒、敢于站起来”的态度传递给年轻人;方法论层面,我愿意把训练框架、热身方案、赛事准备、伤病预防等具体经验整理成公开的内容,让更多人受益。虽然每个人的天赋和环境不同,但系统化的训练和对滑板文化的尊重,是跨越个人差异的共同语言。
从这一点出发,我也在推行青年培训计划,邀请有潜力的年轻人参与导师制课程,通过实战演练和公开课的形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技术线。若能让更多孩子在健康、正向的氛围中成长,这个行业就不会只剩下个人传记,而是积淀为一个长久的、可持续的文化。
主持人:你现在手上的新挑战有哪些?有什么新产品或合作想和大家分享?
张军:最近我们与风纹品牌推出了一系列新款滑板装备,核心在于提高耐用度与贴地控制感。比如新款风纹G3轮组,采用高耐磨橡胶与优化的沟槽设计,能在城市不同路况下保持稳定的滚动感;鞋款则结合缓震科技与脚跟锁定结构,减少长时间练习中的足部疲劳。我们还开展了“街头教室”系列活动,邀请知名选手与年轻人一起在城市各地的公共场地进行公开课程,讲解技术要点、练习节奏和安全注意。
通过这些项目,我希望把滑板这件事做成一件长线工程,而不是一时的热潮。
主持人:对于正在成长的年轻滑手,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军:第一,练习要有计划,别被一时的热情带偏。把某个动作拆解成小步骤,逐步攻破;第二,重视身体的健康管理,拉伸、热身、恢复不可省略;第三,选择合适的伙伴和合适的装备,装备不是炫耀的标签,而是你长期成长的工具;第四,保持好奇心,敢于尝试新场地和新动作,同时也要尊重当地的规则和安全。
最重要的是,滑板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它让你学会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在成功时分享喜悦。
主持人:第三方的声音往往能帮助一个人看到更广的舞台。你如何看待未来的发展?
张军:未来仍然会有挑战,但也是充满机会的时期。随着城市空间的开放和社区化活动的增加,滑板的教育与普及度正在提升。我希望看到更多地区的滑手能走出自己的圈子,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传承。品牌、赛事、训练学校,这些元素若能协同作用,就能把滑板从个人技艺变成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对我个人而言,能在这个过程里扮演一个桥梁,帮助年轻人找到热爱、找到方向、找到前进的动力,这本身就是对滑板生涯最温暖的回报。